2018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如果我們從小就避免讓歧視萌芽,就能減少歧視的發生



圖片來源:感謝專輔好夥伴哈哈蔡

新北市教育局來了份公文,其中提到:如果有教師在教學現場對同志、性別特徵、性別氣質、性取向、性別認同有貶義的語言,那就是性霸凌。

身為小學的輔導老師,每年都得針對性別、生命、家庭、情感、情緒....等不同議題,自行設計課程進入班級去和孩子們談那些課本裡沒談或談的不清楚的事。

這幾年針對不同年紀的孩子大抵有課程的安排定位,會在團體督導時與同儕和督導一起討論。

和性別教育有關的設計,我在二年級會用家族相簿這本繪本談身體保護(詳見:[繪本 家族相簿]會傷害孩子的不一定是陌生人)、五年級用葉永鋕的故事談尊重多元性別(詳見:什麼是好人,什麼是壞人?性別宣導課程1:性別氣質玫瑰少年葉永鋕性別宣導課程2:「杰哥不要」帶給我們的)、六年級用活動討論情感教育(詳見:情感教育要不要?)。

其中和同志教育最有關係的,就是五年級的部分,我會提到性別教育平等法第二條:

本法第一條第一項及第二條第一款所稱性別地位之實質平等,指任何人不因其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或性別認同等不同,而受到差別之待遇。

就這樣一條,仔細向學生解釋何謂生理性別、性傾向、性別特質及性別認同,解釋完和孩子們說,無論你是哪一種,我們都是一樣的,值得被平等對待。

這就是同志教育!

我身處的學校雖然在大都會,但這六年下來我也接觸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家庭,我的孩子們有長期目睹家暴或被家暴的、各種原因被安置離開或安置前來的、被家人及熟人性侵的、家長因曾被性侵的創傷經驗對孩子有不當對待的、長期被各種霸凌邊緣想自殺的,也有為數不少會去霸凌別人的孩子。

我雖出生在平淡安逸的家庭,但這些孩子的故事讓我學著去體會人生百態,我認為就算是施暴者也有他何以成為一名施暴者的苦衷,是什麼原因造就這樣的悲劇(相信我身邊的許多專輔經手的個案可以寫出好多故事,只是基於倫理我們不能說)。

我想知道悲劇的成因在哪裡,每每思考過,最後的結論都是唯有教育能改變這一切,這個教育並非學科知識上的學習,而是透過情感教育、性別教育、情緒教育、生命教育.....希望孩子不會再複製上一代的悲劇。

性別地位不均被全家人家暴卻離不開的媽媽
被性侵後卻被家人遺棄責備而討厭自己的女孩
因為溫柔特質被霸凌卻反被身邊的人責怪你為何不man一點的男孩

輔導老師能促成的改變非常有限,但正因為我們這樣貼近孩子的生命,知道改變很難立即看到成果,改變得從教育深耕,是每個人都能試著去接納和自己不一樣的人,並深信所有人都應該享有同等的權利,唯有如此才能弭平歧視。


延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