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禮拜的宣導課程是化身成故事媽媽和二年級的孩子講繪本家族相簿,這繪本字超多,講完故事問小孩幾個問題剛好一節課。第一次看納悶字太多了圖片又模模糊糊不吸引人,根本沒考慮要使用它當教材,一直到上學期因為學校一個個案,諮詢在性別議題工作打滾多年,擔任督導級的朋友該怎麼辦時,他推薦我這本繪本,我才發現它的好用。
過去和孩子談身體保護曾使用身體紅綠燈這樣的概念,但在陸續閱讀了幾篇文章後的反省,認為紅綠燈的概念其實孩子多已知道,困難的是孩子明明已經知道身體保護的重要,為什麼還會受到傷害?
我想談的是有時候受到傷害,並不是因為不夠保護自己,而是孩子的力量確實就是比大人還小,我想要孩子知道受傷了並不是自己的錯,能夠勇敢地尋求協助。
故事大意
小妮絲、碧莎姊妹和爸爸媽媽、叔叔(爸爸的弟弟)一起住在一個沙發裡,小妮絲最喜歡坐在沙發的上面看家族的相簿,有時候他也會和姊姊碧莎一起玩,叔叔很喜歡小妮絲,會做玩偶給她,小妮絲不小心把玩偶弄壞也不會生氣,只是有時候會親親小妮絲、抱抱小妮絲,抱得很緊好緊、會要小妮絲抓住他的尾巴,還威脅不能把這些事情講出去,否則會有雷打下來,把小妮絲最喜歡的相簿劈成兩半
我邀請孩子認真看圖畫所呈現的,字很多,老師負責講就好
這個家有一天出現了一隻大雄貓,大雄貓雖然不吃老鼠,但他想要找老鼠玩打獵的遊戲,做了一個捕鼠夾想要找找一起玩耍的朋友。
媽媽耳提面命提醒外面的世界變得很危險,禁止碧莎和小妮絲出去玩,結果有一次因為叔叔的關係,小妮絲就這樣被捕鼠器夾住了,向來"最疼也最照顧"小妮絲的叔叔,這時候卻變臉逃走,還再次警告小妮絲不能把他們之間的事情告訴別人。
幸好在逃跑的過程中叔叔被燈罩罩住,最後被大貓帶走,小妮絲最後也在碧莎和媽媽的協助下成功獲救,媽媽不但沒有生氣,還幫小妮絲擦藥,告訴他這樣的叔叔不配成為我們的家人。
講述故事的過程中,我發現許多孩子的反應是一發現叔叔做出奇怪的舉動,便懷疑叔叔是大雄貓扮演,等發現不是時,又改懷疑叔叔是被大雄貓威脅、利誘才做出奇怪的舉動,總而言之一切的源頭都是陌生又長相兇惡的大雄貓所為。
孩子們信賴身邊的大人,相信認識的人都是好人(畢竟是被爸媽認同值得信賴、可以保護我的叔叔),也因為信任,被欺負時才會禁聲不知道該如何求助
是這個故事要傳達給我們,最重要的一件事。
我請孩子想想
::我們都知道要小心陌生人,但萬一很不幸的是,傷害我們的是認識的人怎麼辦?
::叔叔說祕密講出去會有雷劈,我們知道這不是真的,那萬一叔叔說講出去要傷害我們的家人,這確實可能發生,怎麼辦?
我再分享極端的兩則故事
::家內性侵的故事,傷害自己的甚至有可能是自己的父母,被爸爸傷害、媽媽不相信自己
::學校老師也有可能是壞人
不是要懷疑所有人,而是各種情況都可能發生,鼓勵孩子求助,一次不成功可以再次求助,能建立起求助的勇氣,知道受傷並不是我不夠努力保護自己,不是我的錯,有時候它就是發生了
從事輔導工作這些年,親身體會家內性侵的比例比想像中還要多,希望這樣的故事能激發一點小小的力量,自我保護不是不要隨便讓別人碰觸到自己身體的隱私而已,很多時候孩子已經知道,但他的力量就是比較小、而能做到的是在當下保護自己,在之後懂得求助,也有人能夠接住這道求助的訊息。
延伸
「防狼手冊」反而可能害了你的女孩?
節錄
拒絕性侵並不是因為身體的某些部位特別珍貴──推到極端的教育是,女人的身體只有丈夫才能看──而是因為每個人都擁有自己的身體自主權及隱私權,不應該受他人脅迫。也就是說,性教育和性別教育,重要的是權利意識,而不是貞操觀念。
不要責備受害者
性侵及強奸的社會基礎是欺凌文化(Bullying)。種種欺凌現象研究中的基本共識是,人們最容易犯的錯誤是「責備受害者(Blaming the Victim)」。尤其是在性侵及強奸案中,「責備受害者」往往成為輿論的第一反應,而且是以保護受害者的名義,也就是所謂「增強自我防範意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