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3月21日 星期二

[與小學生談死亡]繪本媽媽變成鬼了、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



幾年的專輔經驗觀察,發現在敝校較少與孩子談論失落、死亡相關的議題,因此借用繪本作為引導的媒材,這學期嘗試與三年級孩子談論死亡。


使用的繪本是日本作家信實創作的"媽媽變成鬼了"以及"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

這些繪本我都在家裡和三歲的女兒共讀過,三歲的小孩對於死亡的理解更為模糊,幾次共讀下來她詢問我:媽媽,什麼是死亡?我解釋給她聽:死亡就是被強迫一個人去另一個地方旅行,必須和所有人說再見。對於分離特別敏感的女兒細細咀嚼媽媽解釋的這段,安靜幾分鐘後哽咽著對我說:馬麻,我不要妳死掉。

有些人或許認為死亡很遙遠,需要和那麼小的孩子談嗎?或是不能發生了再談嗎?我的想法是死亡離我們一點都不遠,生命很脆弱,死亡隨時可能發生,並且談死亡不一定只談死,談離別、談悲傷、談失落也是很重要的議題,或許當下感受還不強烈,但哪一天生命裡發生這樣的事件時,能夠有足夠的記憶去提取----啊!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能有一點點心理能量的奠基、是養分的積累,將來就更有能量去面對。

回到繪本,"媽媽變成鬼了"與"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這兩本是連貫的系列,作者信實描述當初聽到妻子面對調皮的孩子擔憂著提及:「這孩子,如果我不在的話沒問題吧?」引發了創作的動機,故事直接由媽媽的過世去談死亡,出版之初也擔心是否會對有相似遭遇的孩子過度刺激,但訪問幾個兒時喪母的讀者後,信實這樣分析

「認為會對兒童造成負面影響的人,都不是真正面臨過這種問題的人。失去母親的人反而覺得,媽媽就是一直在身邊,也有很多人相信媽媽就在家裡,若聽到一些聲響,還會覺得『啊,是媽媽』,我想所有思念媽媽的人都是一樣的心情。」

「如果看得見死者,或許能讓更多人知道,還活著的我們應該如何過日子,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因此在陸陸續續開始掃墓的三月,我利用兩個禮拜的時間在三年級用這兩本繪本帶小孩講失落議題


媽媽變成鬼了



媽媽因為個性冒冒失失被車撞死變成鬼,因為擔心才四歲的小康所以飛回去家裡看看

看到小康和奶奶的對話,媽媽努力想告訴他們我就在身邊,但小康和奶奶都沒有發現


再也吃不到媽媽亂七八糟的料理


來不及對媽媽訴說的許多懺悔:趁媽媽睡覺的時候把鼻屎丟進媽媽的嘴裡、誤報媽媽已經65歲....,對亡者許多來不及傾訴的,都在故事裡有機會被提及。

結果晚上睡覺時媽媽變成鬼了,從見面的欣喜,到想到必須再分離的悲傷,哇哇大哭的兩人展現的是很真實的情緒。

我最喜歡裡面的一段,媽媽告訴小康為什麼有些人會變成鬼,告訴小康生下小康是媽媽覺得最幸福的一件事,小康詢問媽媽:媽媽,我是你的小孩,妳很開心嗎?媽媽回應:

當然囉!媽媽很開心小康是我的孩子。
一定要是你的手,你的臉,你的身體,不是就不行。
現在想想,我喜歡小康的優點,小康的缺點我也喜歡的不得了。
因為你就是和我一模一樣呀!
我也喜歡媽媽冒冒失失,做不好的地方。


我在這邊會特別停下來解釋,告訴班上的孩子就像我們有時候很調皮家裡的大人會責備我們,但是不管是調皮的孩子還是很乖巧的孩子,家人的愛是不會變的,有時候大人會說氣話:你不乖我就不要你、就不愛你,但那並不是真的,雖然會期待你成為一個聽話的孩子,但是不管你是什麼樣子,你都值得被愛。

這段話很抽象,有的孩子不太能夠理解,但我希望就灌輸一點點這樣的信念,讓孩子感受到值得被愛、愛不會停止,對大部分的家庭而言是很重要的提醒。


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
























在第一集告別了媽媽,第二集媽媽又出現了

一開始出現告別式的場景,所以在開始講述之前會先邀請孩子分享參加告別式的經驗,三年級的小孩與死亡相關的經驗大多是不熟的阿奏、阿太,少數阿公阿嬤,告別式的場景因為宗教信仰的不同也有差異,孩子提及:會穿白色的衣服(披麻帶孝)、有人念經、會有很多人、會看死掉親人的樣子、有棺材、會有照片...,接著再繼續講述繪本。



















小康與奶奶的對話有很多有趣的地方,沖淡了對死亡的恐懼


















到了晚上媽媽又出現了,小孩看到阿嬤被踩到的畫面都非常開心


















小康開始擔心如果自己能照顧好自己,媽媽是不是就會消失








































媽媽請小康照鏡子,小康的身體裡留有媽媽的記憶,只要照鏡子,就可以看到媽媽的存在

這一段真的好重要,面對最愛親人的離開,她的影像可能會漸漸變得模糊,可是是家人的事實不會改變,媽媽永遠會一直用不同的形式陪伴在自己身邊。


小康不能夠接受這樣的說法,抗拒長大、抗拒和媽媽分開
















這一段我也覺得好重要,如果變好的反而會遭遇失去媽媽的懲罰,那我為什麼要變成一個好孩子?

這一段我也會特別停下來提醒,有時候當乖小孩容易被忽略,不如一直做壞事引起大人的注意,好像這樣才會獲得關心,有的小朋友會用這種方式撒嬌,就像是小康一樣。



面對小康的負向撒嬌,媽媽的回應很溫暖,讓小康理解沒有關係,媽媽也捨不得離開你,如果可以媽媽也不想和你分開的心情。


但是最後小康知道這麼做會讓媽媽擔心,所以還是有冷靜下來,向媽媽道歉。



















最後小康醒來,看著鏡子裡的自己,就好像媽媽還在身邊一樣。


大部分的班級一看到”媽媽變成鬼”這幾個字就興奮的不得了想說老師要來講鬼故事,向我分享了咧嘴女的觀賞心得以顯示自己很勇敢,沒多久我到不同班級一踏進教室,小孩就說喔講鬼故事的老師來了。


開始聽故事後有一個班級的小孩我講到一半眼淚停不下來,後來主動分享最近家裡17歲的小狗(馬爾濟斯)過世的失落經驗,然後才發現,三年級小孩的失落經驗以寵物的過世為主(列入主題)。

故事講完以後我請小孩照鏡子、看看自己、想想與家人的關係




















有小孩驚呼我長這麼大(九歲),第一次發現自己眼睛一邊大一邊小,有導師事後向我反映,班上的孩子分享聽完故事以後心裡酸酸的,這就是分開的感覺,可能現在感受不強烈,可是有一天想到,就會發現喔!原來如此這樣。









同學主動分享自己所寫的內容

學習單




向專輔夥伴推薦這本繪本,他說他這學期把繪本買回家,學校馬上出現好幾個近親過世的孩子,巧合到他覺得可怕,他提及繪本內容有提到面對往生者還有很多事情沒有表達的遺憾(與罪惡),非常好用!

我說第二集再見了變成鬼的媽媽更適合喔,裡面有告別式的場景,可以討論透過儀式思念、告別亡者的心情,還有透過照鏡子發現媽媽會一直在身邊的陪伴,很溫馨感人喔!


延伸

熱淚盈眶!如何跟孩子談死亡?──專訪繪本作家信實《媽媽變成鬼了!》
短片雲上的阿里
反過來陪伴家長面對孩子死亡的溫馨小短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