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7日 星期二

114學年度的校園憂鬱自傷防治


去年多Hello!卡,讓無法納入個案和小團體的學生,能拿到一張卡片主動在有需求時可以來找輔導老師談話,去年有一位學生使用這張卡片,今年還在等後續希望可以發酵(覺得可能要等輔導老師入完六年級,被小朋友觀察認可後他們才願意接近我們,每年都得重新建立關係)

今年在宣導結束的隔周,和一個量表填寫比較緊急的學生初談,談完與導師、家長聯繫後,目前穩定,評估是家庭變動造成的急性壓力,在與家長溝通前,都有先和孩子討論怎麼表達是安全的,家長也願意調整與改變。

今年的資料多加了一些東西:將學生在憂鬱量表上寫的煩惱整理成一份檔案,再加上輔導紀錄我看過的重點觀察



這是近三年的比較圖,雖然有自殺意念的學生比例降低,但強度增強的比例是增加的。

課業壓力一直是學生煩惱的主要來源,但今年明顯看到外表的排名往前了,所以今年六年級安排了一節課要來和小孩談容貌焦慮。(感謝專輔夥伴知道我要上這堂課,給了很多資源)

小孩書寫的煩惱來源,也感謝我的實習心理師幫我一個一個打成電子檔


放鬆的方式這三年比較下來,也明顯看得出來與他人的連結變小了,學生慢慢從與朋友相處,轉移到享受做自己喜歡的休閒


其中喜歡手遊/電動雖然一直都是第一名,但比例有提升,喜歡運動的比例也有提升,從這些變化也不難察覺,即使疫情已經結束一段時間,但疫情前後對社會/教育環境帶來的影響是非常長期潛伏持續進行。



從這些資料整理,針對孩子的憂鬱從何而來,發展出我以下的觀察


學習低成就

  • 特教汙名化及普特融合資源不到位的現況
  • 注意力缺失,114學年度41名待關心學生,有10名的輔導紀錄提及孩子有明顯的注意力不足,經常被簡單化約為要不要用藥的問題
  • 台灣的教育環境多靜態活動,對這類孩子的不友善
  • 特教老師負擔沉重,人力及資源嚴重不足
  • 短影音文化對注意力缺失造成的影響
  • 功績主義造成的各種斷裂(使用陳品皓心理師在過曝世代提到的現象)
  • 低自我價值感:重視學科成就,孩子努力卻無法有好成績的巨大挫折,孩子無法透過學業成就證明自己的價值
  • 只在乎學業表現放棄其他(第一志願賺大錢就能掌握一切的個案)
  • 家長的焦慮:把孩子送去補習班,家庭互動時間貧乏的連鎖效應

人際挫折

  • 衝同控制困難
  • 人際衝突頻繁,看起來一直在生氣,但其實超討厭自己生氣,可是就是控制不了
  • 用藥與否以及教師班級經營能做的調整(帶學生去運動、冷靜角的設置、綜合課的情緒教育是否有確實執行)
  • 人際敏感度低
  • 覺得自己被別人不友善對待,看輔導紀錄常常是孩子先說出攻擊或嘲笑別人的話,很多是聰明的小孩(資優生),被導師提醒經常以高姿態指正班上的同學,而沒有意識到行為讓別人感到不舒服。(周哈里窗的班級輔導課程)
  • 想法天馬行空,常常對事情的判斷與他人有落差(團體課程邀請學生發表意見,孩子能有自覺後,練習先觀察別人的反應)
  • 青少年的人際崇拜
  • 體能不佳、跑步不快帶來的焦慮,小學三年級開始的體適能教育,體能表現對人際關係帶來的影響(二年級人際宣導課程,學生寫欣賞朋友的原因是他跑步很快)

完美主義者

  • 自我要求高
  • 表現已經超級好了還永遠覺得自己不夠好,已經考98分了質疑自己為什麼沒有100分、已經長得眉清目秀受人喜愛覺得自己長得很醜、看起來人際關係很好但覺得自己很孤單沒有緊密的關係…
  • 容貌焦慮,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要維持自己的完美形象,不能忍受別人一句批評的話(當完美主義者與衝動控制困難的孩子相遇)
  • 非理性信念
  • 對自己或他人的容錯率低,有時候看起來對外在世界充滿敵意(覺得他人都對自己不友善、家長對自己都有過分的要求),但核心其實是孩子對自己的攻擊
  • 自閉特質的孩子:對環境變化的敏感、對非預期變動的焦慮、固著行為,這些因外在刺激帶來的不舒服,讓孩子經常對世界充滿敵意,向外對他人情緒失控(尖叫、暴力行為),向內自我傷害,理解他,知道他不是故意的,給他一個相對安全的空間

家庭關係疏離或衝突

  • 權威教育
  • 孩子的憂鬱指數最高
  • 不一定是很要求成績,生活中孩子不能有自己的聲音,孩子在家常常被否定
  • 管教不一致:強勢的家長主導家庭所有事,另一方不想和伴侶吵架而選擇冷處理或配合強勢的一方,這種關係會讓小孩更無助。(個案們的分享「雖然爸爸認同我,但反正家裡的事都媽媽說了算」、「我媽會跟我說爸爸吃軟不吃硬,最後也都只能忍耐」、「我爸就是講不聽,誰跟他講也沒用」),或者單親的強勢家長。
  • 和伴侶大聲的為了小孩吵架,某些狀況底下,其實能讓孩子感覺自己是被保護是安全的,有人和我站在一起。
  • 有問題的溝通模式
  • 我真後悔生下你這個小孩/我真是白養你了/要是沒有你我的人生會不一樣….
  • 否定一個人存在的價值會讓想死意念直接爆表
  • 轉譯:傷人的話語背後可能也是一個受傷的靈魂,修正不斷被複製的家庭相處模式
  • 受寵的手足未必好過


針對這些觀察,這學期在校園裡也持續會用各種方式陪伴孩子們,可能無法接住每一個,都希望能讓孩子們內心的困苦與掙扎,能被越來越多人發現,被越來越多人一起好好地接住。

以上內容,會在今年10/18在輔仁大學進行的輔導與諮商學會的年會進行分享喔!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