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期中和專輔夥伴相約一起報名性別平等教育協會主辦的全面性教育種籽教師培訓,一路過關斬將線上測驗+交教案,審核通過以後拋下三名猛獸託付給辛勞的阿公阿嬤北上受訓,三天的受訓都是大量的上課、討論、上課、討論,結訓後生出一份教案然並在八月初試教才完成進階的培訓。
除了授課的講師都是在性別教育界耕耘很久的一時之選,一起受訓的學員也不容小覷,很多助人工作者,包括發起同婚公投的律師、性平知名講師、心理師、社大老師、大學教授….,還有和我一樣的專輔,激盪出的火花非常驚人,每天上完課和夥伴都嚷嚷實在累到爆,但精神感到非常富足,現場討論的每一套課程都非常希望能真的被生出教案,落實在第一線。把這三天的筆記整理記錄下來,希望能很快地運用在教學現場。
7/11第一天
主題/講師
多元性別好好教/翁麗淑
性別暴力/蔣琬斯
我很喜歡麗淑說的,談多元性別從命名開始就是有意義的,命名站上一個語言的位置,讓性少數在人群中能被辨認出來,多元性別在乎的是比較少數的存在。(我想到去年申請的跨國成員小團體、每年在二年級的多元家庭小團體)
麗淑的文章分享
《瑞秋卡森的故事》瑞秋卡森為什麼不結婚?
看見多元性別,讓多元性別現身的方式—看見同志的一百種方法
《蠟筆小紅的煩惱》
用有子宮的人,有陰莖的人取代男性和女性的說法,如何讓小學生理解這樣的專業術語? 《行政院多元性別宣導影片》、《我的跨性別朋友》,怎麼去在和學生討論時涵納各種不同的人,非常同意有時候多加一句話帶來的意義是很大的不同,孩子會理解的,就算99人不懂,目標對象的那一個知道自己不是被孤立的,就是我們想傳遞的。
下午是蔣琬斯老師帶大家討論各個層面的(數位)性別暴力(他實在是很幽默風趣),帶出七個主題生出七套課程:
1為什麼這不是開玩笑
出自於善意的真實羞辱,不是邪惡的色狼卻讓人很不舒服
2都已經和你交往了,可以親你嗎?
提醒行為人,如何和對方做重複的確認—我到底可不可以親你。如何向親密的人說不更難。
3網友可以變成好友嗎?
如何劃界線讓孩子願意說
4對喜歡的人怎麼說要不要拍
再次被責怪的感受,反而不敢求助
《刪除不了的是回憶?》
面對盧小小的情人,不斷要求拍攝私密影片
(要不要給手機密碼?交往關係裡的界限)
關係裡的拒絕難以說出口
5愛上AI情人怎麼辦?有危險嗎?
收費機制、要用什麼角度切入,需要預先帶入講者的價值判斷嗎?
6怎樣是過度追求
我們這組討論的主題是這個,非常平和的討論出來,去細緻的討論依照關係的差異、喜好、方式而每個人都不一樣,這個差異是重要的。
7.如何追求如何表達
帶到家庭經驗去討論。
最後,這句今天出現的話語作為今日的總結—「差異並不是在說誰對誰錯,而是看見我們不一樣。」這才是真正的性別/人權教育。
7/12第二天
主題/講師
性與身體感知/楊佳羚
生育/莊淑靜
一樣是精實到爆的一天,上午討論性行為,非常喜歡楊佳羚老師分享的芬蘭經驗,如何去談性的愉悅的部分,去思考規則是怎麼被訂定出來的?能符合所有人的需求嗎?我們這組討論的主題是如何進入下一步?先去定義擁抱、接吻、牽手到性行為都是性,不同年齡可以討論的範圍很廣,再來是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考量到關係的維持如何溝通?權力地位不對等時怎麼辦?法律的部分無法略過,它就被規定在那,是保護也可能是阻斷。然後我被生火《The Playbook for Kids about Sex》缺貨中不知道哪裡買,好喜歡這本,也覺得好需要去和小孩談論自慰。
下午是莊淑靜老師帶大家討論生育,但我覺得主題最後偏離到談論非預期懷孕以及「拋棄」(一直想到是枝裕和的嬰兒轉運站和我的意外爸爸),很可惜,也有很多想懷孕無法懷孕,以及各種懷孕的方式,現場就有夥伴是用前妻的卵子到泰國做試管用丹麥的精子用自己的子宮生小孩,他現任太太前一段婚姻也有小孩,如果學校小孩有機會聽他分享這樣的多元家庭樣態真的是會很幸福!可以討論的方向很多元,以及拋棄這個詞的負面意象是否可以用別的詞取代。
我們這組討論的主題是關於生育的決策,我們拋出的議題包括婚姻關係中止姙娠需要伴侶同意的婚姻暴力家庭(後來想到結紮也需要伴侶同意這件事)、前陣子在脆上看到成年子女面對媽媽非預期懷孕堅持生下來的各種討論,到獨生子女以及手足的出生在家庭是怎麼決定的?生一個弟弟妹妹當禮物給自己的這種說法很普遍,但原本的獨生子女真的有想要嗎?以及傳宗接代裡為了生出兒子的姊姊們(及被迫一直承受生兒子壓力的媽媽)、被強加生育任務的新住民家庭、身心障礙者的生育權力經常被剝奪、未成年懷孕、收出養家庭要面對的種種以及宗教信仰帶來的影響……,去討論這些決策決定的過程要考量哪些,以及決策之後要面對哪些後果?現實養育的資源、生育對生心理帶來的影響,很多層面。
其他組組員提出太貼近生命經驗,萬一勾動某些學生的創傷該如何處理?也是非常重要的提醒,也有夥伴提出這也是辨識挖出個案的機會!
腦力激盪的第二天,認識很多新朋友,還收到了禮物,非常充實!
7/13第三天
主題/講師
認識身體/紀孟均
性傳染病/林啟銘
研習第三天,大家一早都嚷嚷著好累快不行了,但每一個開始說話又都活力四射,會後交朋友時間彼此分享,真的是對性與性別議題有真愛才願意這麼投入!非常謝謝協會&講師們&工作人員陪我們一起奮鬥💪知道台灣有這麼一群為性教育努力的夥伴真的讓人戰鬥力滿點,都不怕被投訴了!!!
早上紀紀談身體意象的主題,切入的方式真的非常非常喜歡,身體意象其實一直有被提起,可是談的方向經常會與正進入青春期的孩子們的經驗產生衝突,同儕與流行文化的影響無法忽略卻又經常是我們想瓦解的單一的美,紀紀提到不去迴避這樣的衝突,而是去承認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地方,接納它(自己),並且找到一個可以長出自信(或是不需要那麼積極性的「喜歡」),是非常重要且可操作的方向。還有很多課程的操作都超喜歡。很想帶進學校去這樣細細與孩子們談。
我們這組的主題是精子與卵子的相遇,光是相遇這件事就有很多討論,精子與卵子想要遇到嗎?是誰先遇到誰?我們最後用了從授精到受精這樣的附標去拆解文字裡主動到被動的狀態,用的是著床的影片,能同時呈現自然相遇及非自然相遇(人工授精)。
透過卡片情境設定描述各種相遇的可能,讓學生去想出腳本演出來,教師再總結,這邊也討論了很多,必須考量學生的先備知識到什麼程度,我們想出了:不孕症、有卵子與有精子的人(這幾天真的文字自我審查到常常不知道怎麼說話)、女同、男同,以及沒有想相遇的狀態,再提到可能相遇最後卻沒有著床、或流產的可能。
非常喜歡少喬(裝熟)建議用卵子、精子、打擦的子宮…..代替設定好的情節,讓學生自己去抽選出情境,更能呈現出多樣的狀態,期待協會即將新出的牌卡。
下午是啟明社工談怎麼在校園談愛滋,從疾病的了解到現實的處境(要不要出櫃?對誰出櫃?要不要生育的困境、去污名化),這部分真的新的醫療方式一直推陳出新,因為上了初階課程才有u=u的概念,知道穩定服藥的HIV帶原者是不具傳染力的,這邊又牽涉到很多醫療與法律的問題,因為陌生大家一開始不知道怎麼去談,但我覺得能夠去切入的,是從疾病與自己,到疾病與他人的角度,去談論如何了解以及共存這件事。
我們這組的主題是從免疫系統到帶原,工作細胞很好用,用擬人的方式去讓小孩認識什麼是免疫系統、T細胞、病毒….,從小孩經驗過的疾病開始:氣喘、感冒、癲癇、我舉例栗栗的一型糖尿病,大家提到沒有痊癒這件事,而是細菌/病毒一直在人的體內,「暫時是健康的狀況」比較貼近我們對身體健康與疾病的描述,以此去談到與疾病共存,如何共存?減少它帶給我們的困擾,但這個連結並不是要將愛滋或HIV的處境被這樣粗暴的與其他疾病做對照或連結,沒有任何他者能做這樣的類比,這是要給學生的重要提醒。
我的結訓考核課程名稱為:保險套的第一堂課。不知道有沒有機會實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