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為報導者的長期粉絲,自己最初想要從事的工作,就是成為像報導者的記者們這樣的角色,因此能有機會和這麼優秀的媒體合作,一起做彼此都認為有意義的事,覺得非常興奮,也因此每次報導者的夥伴問要不要一起做什麼呀都趕快先說好這樣XDD
這半年來先是接受了報導者以及少年報導者的專訪,出現了這系列的報導:
成長的路上,為何走向死亡?國小生自殺通報6年飆升10倍的心靈危機(張子午、王芊淩),身為張子午的長期讀者(從直到路的盡頭到成為一個新人),默默關注知道他長期深入精神衛生的議題(以及兒少性創傷),這次受訪經驗完全體會到報導者是一個非常注重受訪者主體以及倫理議題的一個媒體,提出的所有擔心都受到關照,採訪完的文字也通通依照顧慮進行修正甚至刪除,是真心希望透過文字能讓世界可以更好。因報導獲得大眾重視,有做成一段三分鐘的影片,希望能讓社會大眾快速進入這個議題:在童年走上絕路⋯⋯台灣小學生自殺的「危險心靈」?|這裡開始。
也因為這篇採訪的關係,之後受到于美人邀請上節目:【國小生的心靈危機】專訪 輔導老師 劉馨如,非常佩服于美人能用有限的時間在沒時間可以討論的狀況,讓廣播內容能依照地主題完整呈現。
也接受兒盟的邀請錄製PODCAST:創傷知情照護|聊新事EP7 孩子心裡在想什麼? feat.專輔教師 劉馨如、兒福聯盟 呂佳育 副主任。兒福聯盟長期關注兒童人權及兒少情緒,這次節目的錄製非常細心,事前訪綱與說明非常詳細,節目錄製的過程就像和同溫層討論這個主題讓人欲罷不能,非常非常過癮,也非常佩服兒盟當天對談的佳育和小帆,用容易理解的語言將議題談得很深很廣,超適合找他們對社會大眾演講。也要感謝兒盟做了很多影片、調查對輔導工作非常有幫助。
來回數次的討論,從一個旁觀者的經驗,這整個系列的報導至少花費超過半年的時間,企圖完整從生理醫學、社會工作、校園現場、個人狀態去全面的剖析兒少憂鬱的狀況,並且在這之後希望能透過教育達到改變。
孩子容貌焦慮口罩戴牢牢,夏天穿長袖遮手腕割傷,大人如何接住兒少心理健康SOS訊號?
報導結束之後,再接著與總編楊惠君、主編邱紹雯以及徐志雲醫師一起進行 LIVE PODCAST討論。
【從兒少憂鬱、自傷到數位焦慮,為親師生開啟風險覺察與陪伴的第一課】

少年報導者為了讓效益不只是停留在被知道,透過實體講座希望能讓更多人一起投入改善兒少憂鬱現況,我參加台北場,一起參與的有少年報導者的少雯、李宛臻醫師(還獲得新莊超棒的醫療資源)、放伴教育協會的謝忠瑋和陳沐恩有貼近孩子的教案分享。(放伴教育協會的臉書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